圣母院上空弥漫的浓烟,
也同时让世界不少民众陷入窒息。
标志性塔楼的轰然倒塌,
或许是当代艺术历史中最让人揪心的一刻。
尽管主体建筑得以保存,
但这个凝视了城市变换800多年的历史见证者
依然损失惨重。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我们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围绕着巴黎圣母院的重建,热议纷陈。
GoArchitect,一家图书公司发起了竞赛。
226位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提交了自己的重建构想。
最终,由2位中国设计师提交的
“巴黎心跳”方案在众投中获得了第一名。
巴黎时间胶囊、城市万花筒及玻璃屋顶
是这一方案的三要素。
塔尖顶部利用磁悬浮技术,每半个世纪开启一次,如漂浮在巴黎上空的时间胶囊。它不仅为了保留历史记忆,也为未来故事预留空间;这象征着巴黎的心跳,磁悬浮的上下浮动节奏与这座活力老城一起跳动呼吸。
尖顶采用八角形的几何元素多面镜与玻璃屋顶一同反射着城市的变化。设计基于原有的Viollet-le-Duc设计,内部则通过玻璃材质的折射成一个万花筒,彩色光纤与双螺旋结构营造的光影,与建筑原有的浪漫美学与理性逻辑遥相呼应。
屋顶的水晶玻璃设计,通过新材料的替换,温柔地映照着城市的每一刻变迁,容纳着建筑、城市与时间的戏剧性联系。
赛果出炉后,GoArchitect特意采访了冠军获得者,Zeyu Cai(音译:蔡泽宇)和Sibei Li(音译:李思蓓)。
Q:先请介绍下你们自己吧?
蔡泽宇(音译):我在杭州长大,就读于清华大学,也在此开启了自己对充满艺术感、科学感的精巧的建筑设计的探索。毕业后,前往康奈尔大学修读了1年的研究生,目前在芝加哥生活,服务于SOM建筑设计事务所。
李思蓓(音译):我是北京人,之前在北京工业大学读本科,随后在康奈尔大学读研。目前也在芝加哥的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北京的古都风范,让我得以感受到建筑师如何穿越历史、为当代人们讲述一个4D的历史变迁故事。
Q:你们之前有到访过巴黎圣母院吗?
蔡泽宇:我之前去过巴黎圣母院两次,一次是在很小的时候,另一次则是我在欧洲实习期间。
李思蓓:我在欧洲做义工期间,参观了巴黎圣母院的。
Q:什么驱动了你们参加这次竞赛?
蔡泽宇:虽然我和思蓓参观的时间不同,但这座建筑对于结构、空间的精妙设计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力量感,而且它传递的静谧神圣氛围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目睹了这场大火后,都会被相同的震惊、悲痛与遗憾所包围。
李思蓓:巴黎圣母院经历了800多年的风雨,不仅与巴黎、也和世界同呼吸、共命运。每每有灾难发生,都成为它身上不可磨灭的印记。因而,希望通过建筑语言,将我们对巴黎圣母院的崇敬与憧憬,形成可视化的实体表达出来。这也就是我和泽云决定参赛的原因。
本次大赛上,也吸引了内地、港台等多位设计师参与,他们的“中国方案”又各有什么亮点?
It burns, it survives, and it co-breathes with the ever-changing world.
巴黎圣母院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一场大火造成了不可逆转的遗憾,但它的生命力也再次生发,东方强国的创造力驱动出强劲心跳。
The 2019 fire will give Notre Dame a nirvana and marked a new era.
这场灾难,也是一场涅槃,开启一个新纪元。尽管这次比赛只是一个非官方项目,但若能成为真正的重建方案,也是一个极佳的选项。